(本文內容轉自微信公眾號“單仁行”,轉載請備注)
近,有部劇很火,叫《大江大河》,講的是1978到1992年間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三位年輕人在變革浪潮中不斷探索和突圍的故事。
不少企業家朋友也追了這部劇,其中一個老友看完之后特意跑來問我:
誒,今天如果你企業的設備需要升級,你會選擇跟國內同行業 企業差不多等級的設備,還是國際同行業 企業同一規格的設備?
這個問題無非就兩個答案:
第一、選擇國內 設備,先爭取與國內頭部企業肩并肩,搶占國內市場;
第二、選擇國際 設備,以技術顛覆產品,爭奪國內外市場,當然購買成本高一些。
老友說完之后,意味深長地跟我說:這兩個答案似乎都可行,但是看完這部劇里的一個片段之后,他陷入沉思了。
2
什么片段呢?是說當時一家國有企業金州廠,需要引進更先進的設備。廠長和總工程師綜合考察決定引進一種叫弗瑪克斯-羅達克斯法的技術。
但是有個剛進廠的應屆大學生,剛好在大學時幫行業的頂級教授翻譯過國外先進設備的論文,發現這項技術在國際上壓根就不 。咋辦呢?
▲《大江大河》劇照,男主的成長從金州廠正式開始
他開始收集各種國外資料,研究廠里的設備,想著說服廠長。但是高高在上的廠長哪能聽一個基層員工的建議,甚至直接勒令不準再插手。但執著的新兵娃子,哪能服氣?!直接奔往部里向上一級求證去了。
結果部級專家一番論述把新兵娃子說得啞口無言,專家說,廠長選擇的技術設備是經過綜合考量后的優解,比這項技術更高效、更先進的我們也考慮過,但后還是棄用了。為什么?
第一、我們國家行情不一樣,還不是發達國家,對于化工行業的要求跟發達國家是不一樣的,發展階段也跟我們不一樣,不能拿他們的標準來衡量我們;
第二、引進一套技術設備,不能僅僅站在技術的角度,更應該考慮它的運行成本,產品將來的市場定位以及需求等等綜合問題。而那些更先進、更高效的技術設備更高價,加上運輸成本居高不下,就會使得金州廠未來的產品在同行的競爭中失去優勢;
第三、廠長選的這項技術跟現有設備配套非常便利,只要稍作改造,就可以順利對接,關鍵是不用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培訓新人。
3
各位,聽完專家洋洋灑灑的論述是不是覺得很有道理?但這位新兵娃子卻不這么覺得,繼續埋頭查資料后得出的結論完全不同:
首先,從發展情況來看,短期看,廠長選擇的技術設備生產的產品在國內算得上頂尖產品,在國際多只能算中檔標準。
但長期來看,你在迭代升級換設備,國外同行一樣在升級換代,無論是在性能和價格上,都將全面超越弗瑪克斯-羅達克斯法技術產品,現在安裝這項國外淘汰的設備,等在設備投入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在海外已經沒有競爭力。而選擇先進的設備,其產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在國內國外都具備優勢。
其次,從成本角度來看,短期看,選擇優于國內同行的技術設備,價格成本和人工成本都低,今后升級換代會更快,綜合下來,成本反而更高。
▲造橋才能實現真正的一勞永逸
這就好比渡河,有一種辦法是造橋,還有一種是用滾裝船實現車客渡,滾裝船看似簡單,但是長期來看,成本未必低,遇到氣象因素還要停開。但造橋的辦法卻是一勞永逸的。
4
造橋的方法難嗎?當然難,一難是價格也高成本也高,二難是造橋的技術能力要高。
所以很多企業在面臨這樣問題的時候,大都會選擇“滾裝船實現車客渡”的方式,與近的競爭對手不相上下就可以了。
大企業尚且如此,小企業就更不用說了。但在我接觸的上萬家企業中,也有不少小企業走在未來,比巨頭更值得點贊。比如主要從事輸配電領域的新一代智能配網電力設備研發制造的赫茲曼電力有限公司。
他們的企業真不大,100來人,但人家的產品技術在7年前就已經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3年前產品技術就被評為“國際 ,填補國內空白”,2年前產品技術入選發改委頒布《國家重點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目錄》,甚至還多次參與產品的行業標準制定。
他們怎么做到的?分享三點。
5
第一,向全球行業領頭羊看齊,學習頭部產品,優于全球同層產品。
成立企業之初,赫茲曼瞄準的就不是國內的競爭對手,而是把目光看向 的市場——瑞典。一來瑞典有 的同行ABB,二來瑞典是個開放的技術交流國家,更利于赫茲曼去借鑒升級技術。
▲赫茲曼參展,深受國內外專家好評
所以他們做的第一件是就是借力,尋求行業內 的專家團隊合作。
第二,保持歐洲-中國統一標準的質量管理體系。
這幾年,中國制造業普遍是低端大量出口,高端不得不大量進口。
雖然可以買到好的設備和好的原材料,卻買不到時間積累轉換的巨大技術優勢。更糟糕的是,很多制造業只把設備買回來,卻沒有把國際先進的工藝、工藝裝備的技術體系移植過來。
在跟赫茲曼李家良李總探討的時候,他就提到了十字秘訣,叫“優的流程,好的質量”。什么意思?
別人是直接搬先進的設備,他們是把制造設備的流程搬進來;
別人追求的是整體差不多,他們連小螺絲也要用好的材料專門定做;
別人是一顆螺絲擰緊就行,他們是精準計算出優的固定位置,給每顆都標記了精準位置。
6
第三,堅持10年研發技術,堅信技術決定產品未來。
去年一年,中興受美國挾持,因為技術;蘋果受高通脅迫,因為技術;美國畏懼華為,因為技術……是的,技術越來越決定企業和產品的未來,早在10年前,我們前面提到的赫茲曼就懂得這點。
開始專研技術,在困難的時候,李總還抵押過房子給員工發工資,也去過沙漠等等荒無人煙的地方攻克技術難關、開辟市場。
我有時會調侃李總“你過去10年過得很不好”,但是在2018年,在大部分制造企業都在喊日子難過的時候,赫茲曼的業績卻翻了一番。
他們憑什么?憑的還是一股子不認輸的勁!憑的不就是“中國制造本可以”的信心!
我相信,像赫茲曼這樣的工匠企業,未來一定不會差!要知道,致勝不在大,小而專才能贏。
后祝福所有的制造企業都能擁有赫茲曼一樣的“造橋”技術,同時不要忘記為像赫茲曼這樣的小企業點贊。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期見。
(本文內容轉自微信公眾號“單仁行”,轉載請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