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地價高企的時代,很少有開發商,把精力投入到裝配式建筑中,充其量只是因為政府在土地出讓時的要求,而執行裝配飾建筑政策,但往往在執行中,其實并不是嚴格意義的裝配式建筑,而是裝配式構件+混凝土式的建筑。
隨著土地價格的回落,以及穩定房價政策的出臺,房企操盤的邏輯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原來謀求地價的增值,到轉向小步快跑,開始關注建筑本身,如何才能高周轉,如何才能創造更多的溢價。
以當代、金茂、朗詩為代表的一批房企,轉向的是綠色建筑,而以旭輝為代表的一些房企,則在進行智能化的布局,這些轉型的方式,核心訴求都是要“活下去”。那么,相比這些綠色技術,裝配式建筑對于當下的房企,又意味著什么?
一直以來靠政府強制推動的裝配式建筑,在當前這個白銀時代,又會迎來什么樣的機遇和發展?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借助《2018首屆中國未來城市智造大會》,對裝配式建筑領域的專家: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建筑工業化專業委員會主任盛翔和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鋼結構技術中心主任張國軍,進行了一次行業深度訪談。
以下為訪談實錄:
Q:張博士,您好,您來自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航空科技在民用建筑中最廣的應該有哪些?未來在建筑工業化這個領域,您覺得鋼結構的應用有哪些優勢?
Z: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院伴隨著中國航空工業從建國初期發展過來的,而航空工業的特點決定了我們院在大跨度鋼結構的行業領先地位。從80年代為航空工業研發的螺栓球網架目前早已經在民用建筑中廣泛應用,最常見就是加油站的頂棚網架。研發。以及早期的首都機場四機位機庫,以及即將建成的大興新機場南航機庫(222m+183m跨度),都成為代表性的大跨度鋼結構建筑。我們在航空科技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的預應力整體張拉鋼結構技術,在民用建筑上也得到了推廣和應用比如我們設計的北京奧運會羽毛球館成為國際上第一個大跨度弦支穹頂結構,伊旗全民健身體育館索穹頂成為國內第一個大跨度索穹頂結構,以及盤錦體育中心體育場索膜整體張拉結構,這些從航空工業需求發展起來的新技術新體系在大跨度民用建筑中已經得到推廣和應用。
鋼結構在民用上的應用有5大優勢:一是鋼結構抗震性能好、材料強度高、延性好;二是可重復利用,相比混凝土對環境的污染,鋼結構可以說是綠色環保的建筑材料;三是鋼結構可以大規模工廠化制作,加工速度和質量都可以保障;四是鋼結構可以實現大跨度,使室內空間變大,布置更靈活,而且建筑造型更多樣化;五是鋼結構做好防腐防火以及配套的三板體系,可以實現高性能、耐久強的百年建筑。
再就是中國鋼材產量連續近二十年世界第一,而鋼材在建筑領域的應用比例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建筑領域中鋼結構的比例也是不到15%,所有鋼結構建筑在我國具有很廣闊的發展前景。
Q、張博士,請您談談建筑工業化與智能制造有哪些必然的關聯?智能化在未來建筑工業化領域有哪些應用和結合?
Z:這是一個全方位的結合,政府提出的供給側改革要求做強制造業,主要就是智能智造,隨著勞動人口的下降,以后的生產就是要靠智能化,全過程、全流程的智能化。對于建筑工業化,也必須要與智能化緊密結合。首先是智能化設計,接下來是智能化采購,采購后排產也應該和智能化結合,避免庫存壓貨的問題,再之后進行加工制作,無人化、智能化。生產后運輸,怎么裝車,到了現場如何智能化裝配和安裝,再到后期房屋智能化一體化的裝修裝飾,智能化運維管理,最后交付出一個智能化的建筑。一次建筑工業化與智能制造就是一個全產業鏈和全過程的關聯。
目前智能化在建筑工業的應用,還有一些難點需要解決,比如物聯網和大數據,這中間需要一個平臺,一個多行業的共享平臺。就像波音飛機,每一個部件都是不同的廠商提供,通過智能化的工業生產,最終集合成很牛的飛機。如果把房子當成飛機,也需要形成像波音一樣的平臺,那么智能化在工業的很多領域都能得到很好的結合和應用。
Q、盛總您好,現在整個房地產建筑領域,建筑裝配式被反復提及,但是人們對建筑裝配式、建筑工業化沒有一個系統全面的理解,甚至有一些人僅停留在聽說過這個層面。您作為行業專家您覺得建筑裝配式、建筑工業化未來發展的趨勢如何?怎么樣的建筑裝配式才能讓更多的人受益和接納?
S:我認為建筑裝配式和建筑工業化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為什么這么說?去年建筑行業總產值21萬億,占全國1/4的GDP,這21萬億是5400萬建筑工人承擔的建設量。接下來,隨著老齡化以及年輕人不愿意再到工地工作,在未來10年,至少20%的建筑工人會因為高齡,退出建筑行業,而21萬億的建設量,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假如說去掉20%的建筑工人,剩下4400萬建筑工人能支撐21萬億的需求嗎?怎么辦?只能是機器干,也就是全面推動建筑的工業化。
至于說什么樣的裝配式建筑能讓人受益和接納,其實這里有一個誤區,老百姓檢查房子的質量,喜歡敲墻,敲一敲是實心的,就會覺得很安全,如果是空心的,就會擔心。而在裝配式建筑中,不是承重的構件,中間可能是填充材料,敲起來是會覺得空,但并不代表不安全。安全與否,不是憑感覺的,是由國家的建筑規范和國家的體系化制度決定的,裝配式建筑的安全是有保證的。如果是鋼結構裝配式建筑,由于自身自重輕,在抗震方面,相對比混凝土建筑要安全些。
歸根到底,能讓老百姓受益和接納的裝配式建筑,就是要本身安全,讓老百姓覺得安全,這一方面需要知識的普及,另一方面也需要行業標準的建立,用國家認證的安全標準,來告訴老百姓,這個房子是很安全的,而且也是舒適度和美觀度都很好的房子。
Q、建筑工業化除了高效、便捷這些優勢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優勢?
S:從經濟角度來講,目前開發商覺得裝配式成本很高,但如果告訴房企,預算比現在混凝土建筑少10%,工期比現在快50%,那房企會不會采用呢。從算賬的角度,房企一定會說,很劃算。這其實就是建筑工業化的高效特點。目前,建筑工業化真正到了窗口期,它的優勢體現在整個產業鏈環節,從設計、生產、運輸、安裝到管理的各個環節。
還有產品質量比較容易控制,比如說保溫墻板的生產,如果是工業化生產,從設計環節就會給出一組數據要求,生產環節按照數據進行生產出產品,到安裝環節按照預設的尺寸,不會有絲毫的偏差,整個工業流程,既能保證生產出的保溫墻板是合格品,又能確保使用上的精準度。如果不是工業生產,會是什么情況呢?目前,大部分外墻保溫都是后貼施工,人工裁貼質量保證度就較低了。
Q、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創立建筑工業化專業委員會的初衷是什么?
S:是要在住建體系和工業體系中找到一個結合點,有關建筑工業化,住建部和工信部都在發文件。但在管理中,是兩個邏輯,兩種體系,對于誤差標準的認定也不一樣。舉個例子,在建筑中,有一個專業術語叫抹平,就是看著不平整,人工去找平,由于是現場人工作業,誤差都很大,往往是感覺平了就可以。但如果是在工業體系中,設定好的什么尺寸,必須是什么尺寸。如果是工業化生產建筑部品了,這就需要由工信部來建立標準,對生產端進行控制。這也需要兩個部委的協調。
后記:
通過對兩位業內專家的深度訪談,帶給筆者最大的感受是,裝配式建筑不僅能帶動生產上的高效,更重要的是確實能提升房屋的品質,而且不會對自然環境造成負擔。目前,因為裝配式建筑產業化體系尚未完善,造成建筑成本居高不下。我們期待借由這次智能大會,各方面專家可以跨界交流和融合,打通產業鏈的壁壘,讓裝配式建筑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標簽: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