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前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進程中,城鄉建設規模持續擴大,伴隨著對土地、能源、水等資源的大量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巨大影響。以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為抓手,妥善處理好城鄉建設發展過程中的能源資源及環境問題,對于確保我國能源安全、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至關重要。
一、我國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總體情況
(一)建筑能耗總體特點
建筑能耗主要包括建筑供暖、空調、熱水、照明及各類建筑內使用電器所消耗的能源。建筑能耗與地域氣候特點、城市規劃、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及用能設備效率、建筑使用功能及使用人用能行為等密切相關。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復雜,從北到南跨越嚴寒、寒冷、夏熱冬冷、夏熱冬暖及溫和等多個氣候區,與世界同緯度地區相比,冬季偏冷夏季偏熱,地區經濟水平及生活習慣差異明顯,使我國建筑能耗呈現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北方與南方建筑能耗差異大,北方地區以冬季采暖能耗為主,南方地區以夏季空調能耗為主;二是城市與農村建筑用能差異大,城市以煤、電、油等商品能源消耗為主,農村地區除部分使用商品能源外,秸稈、薪柴等生物質能仍大量使用;三是居住建筑與公共建筑能耗差異明顯,居住建筑能耗與居民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二)建筑能耗總量大,增長速度快
據測算,2014年,全國建筑總商品能耗占全社會終端能耗比例20%左右,如把終端能源在生產、運輸、轉換過程中所產生的損失計算在內,比例將進一步提高,是我國三大重點用能領域之一。與2000年相比,2014年建筑總能耗增長了1倍左右,并且仍將持續增長,主要原因,一是城鎮化進程加快,建筑面積持續快速增長,2014年我國全社會房屋竣工面積達到35.5億平方米[1,2],建筑總量的增長致使能耗增長較快。二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及建筑服務水平的提高,建筑內用能設備增加造成建筑能耗的增加。如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空調器的數量從2000年的30.8臺增長到2012年的126.8臺[1],增長了3倍多。三是城鄉居民對建筑室內舒適度要求的提高使能耗增長較快。如長江流域過去為非采暖地區,而現在冬季采暖需求逐步增大,致使采暖能耗快速增長。四是農村地區建筑用能明顯增長,比例從2001年的31%上升到2014年的超過60%[3],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地農村建筑每年每平方米采暖用煤超過30公斤[3],加上照明、炊事、家電等其他生活用能,商品能耗比例超過70%[3]。
從發達國家的情況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建筑行業將逐漸超過工業、交通成為用能的重點行業,占全社會終端能耗的比例將超過40%。
(三)建筑節能與綠色化水平仍然偏低
建筑節能是在建筑規劃、設計、施工和使用維護過程中,在滿足規定的建筑功能要求和室內環境質量的前提下,通過采取技術措施和管理手段,實現降低運行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過程。綠色建筑是在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由于我國建筑節能工作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老舊建筑及80年代后建設的大量新建建筑,仍為不節能建筑。2014年全國城鎮既有建筑中不節能建筑占比仍達60%左右[5]。同時,我國目前的新建建筑節能標準要求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按照同樣水平的室內舒適度計算)我國北方住宅全年供暖能耗指標,依然為發達國家的1.5~2倍,公共建筑的供冷供熱全年能耗指標,我國約為發達國家的1.2~1.5倍[6]。綠色建筑發展方面,發達國家從1990年開始相繼開發了適應不同國家氣候特點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為決策者和設計者提供技術依據,對推動全球綠色建筑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從2008年才開始逐步推廣綠色建筑,綠色建筑發展水平和質量仍不高,存在總量規模仍然偏少、地區發展不平衡、高性能比例小以及綜合效果多數停留在設計階段等問題,綠色建筑推進效果大打折扣。
標簽: 建筑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