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萌生研發抗震墻體想法張永清是甘肅蘭州人,他大學學習的是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張永清介紹,早在20年前,他就萌生了研究抗震墻體的想法。當時,他正在蘭州當地的建筑工程監督站工作。工作過程中,他發現普通建筑使用的墻體都是砌筑式墻體,不僅重量大而且抗擊地震沖擊的能力很弱,這讓他十分擔心。但限于當時的條件,張永清沒有辦法將研發抗震墻體的想法付諸實現。
1993年,他下海到深圳一家建筑防水公司做總工程師。這樣他就有了能力和時間研究抗震墻體。從1997年開始,張永清正式購置設備、尋找場地,開始了抗震墻體研發。他經歷了很多失敗,放棄了很多業余愛好,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并且累計投入400多元萬經費,終于在2008年年底有所突破,形成了“節能抗震建筑內墻板”、“節能抗震建筑外墻板”、“建筑外墻保溫系統”等一系列成果。研發過程中,他研發的抗震墻體獲得了“節能抗震輕質免龍骨免開槽灌漿型建筑組合板”實用新型專利和“高效節能輕質便捷多功能建筑組合板”國家發明專利兩項專利成果,另外抗震墻體所使用的“新型建筑墻體抗震體系”等七項技術,也正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程序之中。研發過程中,他還得到了深圳市科技局8萬元的資助。市建科院也向張永清發放了檢測報告,認為其發明的抗震墻體反映抗震能力的“平面內變形性能”指標達到“國際GB/21086-2007”第5級,這也是該指標的最高標準。
抗震墻體造價比傳統墻體更便宜“地震的破壞力和建筑物的質量有很大關系。”張永清向記者介紹,今年發生的智利地震達到8.8級,死亡人數只有數百人,其中大部分還是因為地震引起的海嘯;海地地震只有7.3級,死亡人數卻將近30萬人。雖然地震中的死亡人數跟震中位置、人口稠密程度、人們防震意識有關,但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建筑物本身。
張永清說,我國普遍采用砌筑式墻體,砌筑式墻體很重,像日本、新西蘭等地震高發國家,建筑廣泛采用輕質板式結構。根據國內外的抗震經驗,努力減輕建筑物的重量是有效的抗震方法。“很多人以為,地震中房子塌了就是‘豆腐渣工程,其實是有誤區的。”汶川大地震后,張永清前往汶川考察了40多天,走訪了大量的倒塌建筑、危房,實地考察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這么大的破壞。他發現很多工程質量并非人們想象的那樣差,倒塌是因為建筑采用砌筑式墻體,重量太大在地震中容易遭到破壞。
張永清發明的抗震墻體,以輕質為突出特色。“抗震墻體能讓現有建筑的重量至少減輕30%,而且由于減少了人工,其制造成本比傳統的砌筑墻體更便宜,并節約30%的施工時間。只要在工地上先安裝架空龍骨和水電管線,然后在墻體內灌注由工業廢料和水泥組成的節能型材料就能夠成形了。除此之外,節能、防火、隔音、節地、便捷、機械化程度高、水電管線安裝簡單和免水泥砂漿作業等都是它的優點。”
張永清說,現在他最大的理想就是盡快將抗震墻體推廣出去。他希望能夠援助玉樹地區,修建一所能夠抗震的樣板房。“未來如果國家需要,我也愿意把這項技術無償地捐獻給國家,真正地造福國人。”
標簽: 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