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美國。不管是美國布魯金斯學院,還是美國皮尤全球氣候變化中心的報告,抑或是美國能源部部長的朱棣文的署名文章,都犯了一個嚴重錯誤。他們認為中國和發達國家一樣,要把建筑節能放在首位,但事實上,我們的制造業的能耗占到了全社會耗能的70%。
再看中國。在關于氣候變化的談判過程中,中國政府向發達國家提出了技術轉讓和經濟援助的要求;發改委還明確表達希望發達國家每年拿出GDP的1%,大約4000億美元,作為給中國的技術和經濟援助的價碼。據我所知,發達國家也并沒有什么秘密節能技術,更談不上轉讓。此外中國人對節能存在誤解,認為“節能”就是減少多少噸煤,多少度電或者多少焦耳的用能。很多人還在說“節能不節錢”這樣的外行話。其實“省錢為因,節能為果”,現在我們有點本末倒置。
中美節能合作目前為止還停留在紙上談兵,落不到實處。因為雙方要具體談什么都不知道。那么中美之間就節能到底該如何著手?
首先,要破除對技術的迷信,世界上沒有廣泛適用的節能秘訣和技術,一用就靈。也許有些行業(比如化工生產)有重大的、突破性的節能工藝,那不會無條件轉讓給你。但美國有些技術,比如照明自動化、高效電機、能效評估手段(軟件和硬件)、保溫材料以及余熱回收裝備,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如何合作。
其次,要了解中國到底缺少什么,有針對性地開展合作。我們最欠缺的不是技術,而是節能的“軟功夫”,人的因素是關鍵。上至各級發改委節能主管官員、到設計人員,下至鍋爐工,壓縮機工,都要接受培訓來提高節能管理的意識、技能和專業化水平。美國知名的大學幾乎都有節能專業,我國在這方面卻空白。合作培養節能人才是重中之重。
最后,我們還要認清節能的現實障礙。我國的能源供應基本壟斷經營,比如電力供應只能由兩三家企業來做。美國的經驗表明,沒有電力公司的大力支持,節能不會長久和穩定的發展。如何調和與化解“供能”和“節能”的矛盾是個難題?,F在,美國有一些州已制定了法案,讓電力公司的利潤和銷售額脫鉤,以此來調動電力公司參與節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舉值得我們借鑒。
前面談的都是美國如何如何,那么中國又能幫助美國什么呢?在某些行業我們具有無可比擬的成本優勢,我們可以在節能產品的生產這個環節發揮作用。目前全球80%的節能燈在中國生產,低價位為美國乃至全球的節能工作提供了一種低成本的辦法。我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節能產品將由中國制造。我們企業應該抓住美國和中國的節能市場機會。
來源: 環球時報
標簽: 中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