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領域也有時代精神
新聞的生命力體現在哪里呢?首先是時代精神。200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指出, 要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廣和普及節能技術,制定并強制推行更嚴格的節能節材節水標準。2004年12月,《關于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工作意見》出臺,提出節能總體目標――“到2010年全國新建建筑全部執行節能省地標準,既有建筑節能、節水改造逐步開展,全國城鎮建筑總能耗要基本實現節能50%?!?005年5月,建設部公布《關于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建筑節能的基本思路――以公共建筑的節能降耗為重點,總體推進建筑節能。同年7月,《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實施,這是我國批準發布的第一部公共建筑節能設計的綜合性國家標準。
上述這些,是一個政策法規環境,在新聞報道中應充分體現,唯此,新聞才會有價值。
比如《建筑節能學有榜樣》(《中國建設報》2005年9月26日),在這篇文章中,記者提出――“住宅的過度拆遷使我們原就不富足的資源顯得捉襟見肘?!蔽恼轮赋觯褐袊徊鸪≌氖褂脡勖蠹s只有30年左右!該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住宅建設的資源浪費,既而引出建筑節能應從住宅設計階段就要考慮其使用壽命,同時國家也要控制拆遷規模,減少資源浪費。文章揭示了我國當前建筑能耗高的又一原因,即“拆建無規劃”。在一個特定的政策背景下,它的新聞價值就顯現出來。
用“顯見的好處”說服讀者
建筑節能專業性較強,不苦心經營,文章容易變成數據和政策的堆砌,往往連自己都沒有說服,怎能吸引別人。
首先要對行業、領域近年發生的重大事件、政策背景全面了解。這兩年來中央文件、主管部門的指導意見、領導講話、建筑節能立法規范、各地建筑節能示范區、各種節能建材、節能技術……
然后潛心“消化”,從邏輯上分析這些事件發生的內在聯系。國家倡導什么,為什么要倡導,它的推廣有什么社會效果?以什么方式來推進?有什么方法保證它的實施?先把這些理出脈絡,報道才有邏輯,不使讀者感覺雜亂無緒。
我們看這樣一篇報道――《建筑節能空間大》(《湖北日報》2005年7月26日):20日,臺風“海棠”給武漢退了一些熱。但在室內,悶熱還是讓人難耐。中午時分,坐在江岸車輛廠肖女士家的客廳里,卻涼爽宜人。肖女士說:“只要外面起風,家里就有穿堂風,白天基本上可以不開空調?!毙づ考以跐h口秀澤園?同溫層小區,是武漢市的節能住宅示范小區。走入小區,住宅樓呈扇形布局,南北向設置3條景觀道,自然形成3條風道,使小區空氣南北對流;大面寬、小進深的戶型設計,使室內通風采光性能好;小區中設有水系統,夏天啟動,小區的熱量通過水霧的蒸發而帶走。肖女士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她家有2臺1.5匹空調,一天至少可少用10個小時。以1個小時節約1度電計算,一天就可節電10千瓦時,一個月就是300千瓦時。整個同溫層小區13萬平方米、1100戶,以肖女士家為標準計算,小區一年可節電近300萬千瓦時?!敖ㄖ澞軡摿@人!”
文章沒有對節能材料過多描寫,但是通過住戶的“節能賬”,把建筑節能的特點讓讀者一清二楚。我國消費者在建筑節能方面考慮的不多,文章實際是在提醒讀者消費時,把節能的成本考慮進去,這無疑會引導節能式消費。
專業領域,更需要巧妙的報道手法,潛移默化的影響讀者價值觀。
如何駕馭前瞻性報道
我國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目的是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對環境問題日益關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迅速普及。各國政府都采取積極措施,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據歐美國家的測算,所有建筑的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的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50%以上。因此促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逐步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一些國家結合本國的資源環境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促進建筑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和重點,出現了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環保建筑、健康住宅、低能耗建筑、資源循環型建筑等概念。但所有這些概念都是圍繞“四節一環?!保ōh保、節能、節材、節水、節地)提出的,只不過側重點和排序不同而已。
其內涵,都是要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建筑節能的意義所在。就是要把住宅建設和公共建筑的發展,建立在資源“節省”的基礎上,在保
標簽: 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