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墻保溫板修復結構和包括其的外墻保溫修復板及建筑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外墻外保溫裝飾系統修復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外墻保溫板修復結構和包括其的外墻保溫修復板及建筑。
背景技術
公開于該背景技術部分的信息僅僅旨在增加對本實用新型的總體背景的理解,而不應當被視為承認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該信息構成已為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有技術。
建筑外墻外保溫裝飾系統在中國發展近30年后,因外保溫系統構造設計不合理、采用的材料質量差或施工不規范等原因導致既有的節能建筑中有一定比例都存在著脫落等安全風險,過往因外墻保溫裝飾脫落導致生命和財產損失的案例也屢見不鮮,因此也成為現存建筑外立面的一種重要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對于既有建筑外保溫裝飾系統產品修復的需求逐年攀升,成為建筑節能裝飾領域中新的技術領域。目前的狀況是,為了節省成本,決策者們通常會選擇哪里出問題維修哪里的局部修復方案,短期成本低、見效快。但是,存在的問題通常對于同一批建筑設計和施工的所有墻體都具有普遍性,只是因為建筑不同部位等原因導致出現問題的時間點和嚴重性存在差異而已,持續局部維修會一直發生,直至全部維修過,總體成本更高、外飾面打補丁式修復后的裝飾效果差、且在持續維修的過程中隱藏著不確定性的安全風險。所以,全面排查和考慮整體維修是最佳的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而如果全面維修的方案選用全部拆除并重新安裝全新的外墻外保溫裝飾系統,會導致成本過高且可操作難度比較大。而現有技術中采用的背部灌漿法提高保溫板和基層的粘接強度,存在粘接漿液難以一次定型且形成很好粘接力的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
技術問題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保溫外墻局部維修不徹底、全面鏟除再重新安裝成本高、以及現有背部灌漿法實施效果不佳等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外墻保溫板修復結構和包括其的外墻保溫修復板及建筑。
解決方案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外墻保溫板修復結構,包括T型保溫填充柱,所述T型保溫填充柱包括通過端部固定連接的第一圓柱體和第二圓柱體,所述第一圓柱體的直徑大于第二圓柱體形成截面形狀為T形的結構,所述T型保溫填充柱采用保溫材料。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圓柱體的高度為20~40mm。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圓柱體的高度為30~100mm。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圓柱體與第二圓柱體的直徑相差5~10mm。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圓柱體的直徑為50~100mm。
進一步地,所述T型保溫填充柱的總高度與待修復保溫板的厚度相適應。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圓柱體的外徑與待修復保溫板上的鉆芯孔相適應。
進一步地,還包括用于固定待修復保溫板的錨栓;
進一步地,還包括用于粘結第二圓柱體外壁的粘結層。
進一步地,還包括粘結在T型保溫填充柱外端面的增強層。
進一步地,還包括用于粘結T型保溫填充柱的粘結層和/或增強層。
另一方面,提供一種外墻保溫修復板,包括保溫系統本體和所述的外墻保溫板修復結構,所述保溫系統本體上設有鉆芯孔,所述鉆芯孔內插接有T型保溫填充柱,所述第二圓柱體的側壁與鉆芯孔之間有粘結層。
本實用新型的原外墻外保溫系統僅限于保溫板薄抹灰外墻外保溫系統,保溫板僅限于膨脹聚苯板、擠塑聚苯板、聚氨酯板、酚醛板、無機發泡水泥板、無機滲透A級保溫板、真金板。
進一步地,還包括粘結在第一圓柱體外端面的增強層,所述增強層還與第一圓柱體外端面周圍的保溫系統本體的原網格布點網式粘結。
進一步地,所述鉆芯孔為在保溫系統本體的空腔部位切割取芯后的孔。
進一步地,所述增強層的厚度為2~3mm,邊長為100~200mm。
進一步地,所述增強層外還粘結有裝飾層。
進一步地,所述保溫系統本體設有4~8個鉆芯孔/m 2。
進一步地,所述保溫系統本體上設有5~10個錨栓/m 2。
另一方面,提供一種建筑,包括基層墻體和連接在基層墻體外側的所述的外墻保溫修復板,所述外墻保溫修復板和基層墻體之間通過錨栓加固。
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的修復結構可對保溫板進行局部修復,采用粘結固定和整體兜網錨固的粘錨結合的雙重固定方式來徹底解決系統安全性問題和層間空鼓等質量問題,因為不需要對外保溫系統進行大范圍拆除,大幅降低了目前采用比較多的外墻保溫裝飾系統大面積拆除后再重新安裝的修復方案所帶來的成本,也解決了局部維修所帶來的修復不徹底所帶來的持續發生的各種安全和質量問題。
(2)本實用新型在待修復保溫板上點式鉆芯后再用T型保溫填充柱(可采用聚苯板)粘貼,是在不大面積破壞或鏟除原有保溫層的基礎上,通過芯材底部與基層、T型柱周邊與原板材、面層抹面增強拉結的多維立體式的處理方法,很好的解決了保溫板與基層之間粘接力問題,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
(3)本實用新型中飾面層的界面砂漿處理,可以通過飾面層裂縫和微孔隙通道進入原保溫層外側構造層,一方面可以提高界面層兩側材料的粘結性能避免分層空鼓,另一方面可以對原基層進行補強。
(4)本實用新型中錨栓通過原抹面層中網格布將原保溫系統整體兜住后與墻體形成點網式連接,對原抹面層與保溫層之間進行了進一步緊固的作用,解決了抹面層與保溫層粘接不牢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以點帶面的錨固形式進一步提升外保溫系統的安全性。
(5)因外保溫裝飾系統產品構造存在各種差異,因此外保溫裝飾系統進行修復通常不能一概而論,本技術僅針對有機保溫板薄抹灰外墻外保溫系統涂料飾面的修復,該類系統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在70%以上,覆蓋范圍較廣。
上述說明僅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據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同時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技術特征以及優點更加易懂,以下列舉一個或多個優選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一個或多個實施例通過與之對應的附圖中的圖片進行示例性說明,這些示例性說明并不構成對實施例的限定,附圖中具有相同參考數字標號的元件表示為類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別申明,附圖中的圖不構成比例限制。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T型保溫填充柱的一個實施例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外墻保溫修復板的修復后的一個實施例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其中,1-基層墻體、2-原粘結砂漿層、3-保溫系統本體、4-原增強層、5-原飾面層、6-錨栓、7-T型保溫填充柱、71-第一圓柱體、72-第二圓柱體、8-粘結層、9-原飾面表面的界面處理層、10-增強層、11-飾面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他明確表示,否則在整個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中,術語“包括”或其變換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將被理解為包括所陳述的元件或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他元件或其他組成部分。
在本文中,為了描述的方便,可以使用空間相對術語,諸如“下面”、“下方”、“下”、“上面”、“上方”、“上”等,來描述一個元件或特征與另一元件或特征在附圖中的關系。應理解的是,空間相對術語旨在包含除了在圖中所繪的方向之外物件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向。例如,如果在圖中的物件被翻轉,則被描述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下”的元件將取向在所述元件或特征的“上方”。因此,示范性術語“下方”可以包含下方和上方兩個方向。物件也可以有其他取向(旋轉90度或其他取向)且應對本文使用的空間相對術語作出相應的解釋。
在本文中,術語“第一”、“第二”等是用以區別兩個不同的元件或部位,并不是用以限定特定的位置或相對關系。換言之,在一些實施例中,術語“第一”、“第二”等也可以彼此互換。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外墻保溫板修復結構的實施例,如圖1至圖2所示,包括T型保溫填充柱7, T型保溫填充柱7包括通過端部固定連接的第一圓柱體71和第二圓柱體72,第一圓柱體71的直徑大于第二圓柱體72形成截面形狀為T形的結構, T型保溫填充柱7采用保溫材料。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通過敲擊的方式檢查找出待修復保溫板背部的空腔部位作為鉆芯取點,再選用便攜式水鉆垂直于墻體切割出附帶裝飾面層的保溫板圓柱體,在待修復保溫板上形成鉆芯孔,然后采用專用粘結砂漿在鉆芯孔基層滿打底灰,在T型保溫填充柱體(聚苯板)四周打底灰,在T型保溫填充柱體的粘結面打底灰后填充回鉆芯孔,形成與基層墻體和保溫系統本體的多維度粘結。
優選的,本實用新型的T形保溫填充柱厚度與待修復保溫板(即保溫系統本體3)的總厚度相適應或相同,T型帽(即第一圓柱體71)直徑與鉆芯取點的直徑相同,高度為20-40mm;T型柱(即第二圓柱體72)直徑比T型帽直徑少5-10mm,高差留作粘接層。進一步地,第二圓柱體72的高度為30~100mm。
優選地,鉆芯取點每平米4-8個,均勻分布,直徑為50-100mm,故,第一圓柱體71的直徑優選為50~100mm,使 T型帽部位與原保溫層緊密相接(即第一圓柱體71的外徑與待修復保溫板上的鉆芯孔相適應),可減少冷橋的影響。
作為優選,所述鉆芯部位局部抗裂加強是在鉆芯取點四周做一個正方形的厚度為2-3mm的抹面增強層(即增強層10),邊長為100-200mm。該增強層進一步提高了鉆芯取點與板材本體的粘結性。進一步地,增強層10外還粘結有裝飾層11。
在使用前,還會對飾面層清理:在面層清理是指將局部空鼓起皮的裝飾面層鏟除至堅硬的抹面砂漿基層。飾面層界面處理是在裝飾面層表面進行一道高滲透雙組份界面砂漿涂刷用于提高原飾面層與外側的抹面增強層的粘接強度,因本界面劑的超強滲透性對于飾面層還會起到補強的作用,尤其針對原飾面層為平面涂料時效果更為明顯,當原飾面層為質感涂料或真石漆涂料等厚質涂料時,可根據情況可省略此道界面處理。
進一步地,還包括用于固定待修復保溫板的錨栓6。錨栓固定是采用符合《外墻外保溫技術規程》中對錨栓的技術要求,每平米5-10個錨栓,錨栓進入基層墻體50-100mm,按梅花狀打錨栓。
進一步地,還包括用于粘結第二圓柱體72外壁的粘結層8。
進一步地,還包括粘結在T型保溫填充柱7外端面的增強層10,該增強層一般采用抹面砂漿復合網格布制得。抹面砂漿復合網格布增強層需要滿足國家標準《聚苯板薄抹灰外墻外保溫系統材料》的技術要求。
另一方面,提供一種外墻保溫修復板,包括保溫系統本體3和外墻保溫板修復結構,保溫系統本體3上設有鉆芯孔,鉆芯孔內插接有T型保溫填充柱7,第二圓柱體72的側壁與鉆芯孔之間有粘結層8。
本實用新型的原外墻外保溫系統僅限于保溫板薄抹灰外墻外保溫系統,保溫板僅限于膨脹聚苯板、擠塑聚苯板、聚氨酯板、酚醛板、無機發泡水泥板、無機滲透A級保溫板、真金板。
進一步地,還包括粘結在第一圓柱體71外端面的增強層10,增強層10還與第一圓柱體71外端面周圍的保溫系統本體3粘結。
進一步地,鉆芯孔為在保溫系統本體3的空腔部位切割取芯后的孔。
另一方面,提供一種建筑,包括基層墻體1和連接在基層墻體1外側的所述的外墻保溫修復板,外墻保溫修復板和基層墻體1之間通過錨栓6加固。進一步地,保溫系統本體3上設有5~10個錨栓/m 2。
本實用新型的待修復保溫系統從內到外依次為基層墻體1、原粘結砂漿層2(通常采用點框粘法或點粘法粘結在基層墻體上)、保溫系統本體3、原增強層4(通常采用抹面砂漿復合網格布制得)、原飾面層5、原飾面表面界面處理層9,通過鉆芯取點后進行修復,包括:錨栓6、T型保溫填充柱7、粘結層8(用于粘結T型保溫填充柱)、增強層10、飾面層11。
原有薄抹灰外墻外保溫系統出現了開裂、滲水,局部出現脫落的質量事故需要全面修復,保溫系統本體的保溫層為80mm的擠塑聚苯板保溫材料、飾面材料為質感涂料,保溫層、增強層和飾面層總厚度為90mm。修復時,首先要將飾面涂料起皮空鼓部位進行鏟除處理直至露出堅硬的抹面砂漿基層,然后在原保溫系統上通過敲擊選出背部無砂漿的部位,每平米5個,通過芯材取樣器取出含有原保溫裝飾系統構造的直徑為60mm的圓柱體芯材,預先裁好型膨脹聚苯板(即T型保溫填充柱)的T型帽(即第一圓柱體)直徑為60mm、厚度為30mm,T型柱(即第二圓柱體)直接為52mm,厚度為60mm。在T型保溫填充柱底部滿打20mm的粘結砂漿,在T型保溫填充柱的四周打8mm的薄粘結砂漿,將其塞入已打好的鉆芯孔中,芯材表面略低于原飾面層即可。干燥后,在鉆芯點四周做一個正方形的厚度為2mm的局部抹面增強層,邊長為120mm。在需要修復的全墻面按每平米5個來打錨栓,均勻分布,此錨栓與鉆芯取點及外側增強層不重疊、無接觸。錨栓進入墻體的深度為60mm。錨栓蓋略壓入原飾面層,與原飾面層表面在一個水平面上。全墻抹面砂漿復合網格布批抹厚度控制在3mm左右,材料技術要求和施工規范均應滿足外墻外保溫技術規程要求。新飾面涂料系統根據需求進行選擇即可。
本實用新型在待修復保溫板上點式鉆芯后再用T型保溫填充柱(可采用聚苯板)粘貼,是在不大面積破壞或鏟除原有保溫層的基礎上,通過芯材底部與基層墻體、T型保溫填充柱周邊與原板材、面層抹面增強拉結的多維立體式的處理方法,很好的解決了保溫板與基層墻體之間粘接力問題,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
前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示例性實施方案的描述是為了說明和例證的目的。這些描述并非想將本實用新型限定為所公開的精確形式,并且很顯然,根據上述教導,可以進行很多改變和變化。對示例性實施例進行選擇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實際應用,從而使得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并利用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不同的示例性實施方案以及各種不同的選擇和改變。針對上述示例性實施方案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都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標簽: 外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