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新建房屋數量下降,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有專家稱“后建筑時代”已經到來。在這種情況下,防水材料傳統市場需求呈下降趨勢,行業急需開拓新的市場。老舊小區改造、海綿城市建設、地下管廊建設等“后建筑時代”翻修改造工程成為防水材料“大顯神威”的新領域。
近日,住建部印發《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全面部署開展“城市雙修”工作。住建部相關領導指出,要借鑒試點經驗,以點帶面促轉型,通過試點城市實踐與總結,帶動“城市雙修”工作。到2020年,“城市雙修”工作初見成效,城市環境質量明顯提升,風貌特色初步顯現;2030年,成效凸顯,全國“城市雙修”工作要取得顯著成效,實現城市向內涵集約發展方式的轉變,建成一批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毫無疑問,“城市雙修”這一翻修改造行動為防水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機遇。但同時也要注意,在防水行業當前亂象叢生的環境下,企業應當提升技術水平,生產合格材料,保證施工質量;政府和其他參與修補工作的社會資本也應選擇性能質量優質的材料,而不是以價格作為衡量的唯一標準,選擇劣質材料。如此,方能保證“城市雙修”的效果。
“城市雙修”為防水行業帶來機遇“城市雙修”是“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簡稱,可概括為“治理城市病、改善基礎設施、完善社區功能、修復環境景觀”?!吧鷳B修復、城市修補”是指用再生態的理念,修復城市中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用更新織補的理念,拆除違章建筑,修復城市設施、空間環境、景觀風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十八大以來,政府高度重視城市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有序實施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解決老城區環境品質下降、空間秩序混亂、歷史文化遺產損毀等問題;制訂并實施生態修復工作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修復被破壞的山體、河流、濕地、植被。
住建部將“城市雙修”作為治理城市病、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繼去年年底海南三亞市成為首個城市雙修試點城市后,福州等19個城市隨即列為第二批“城市雙修”試點城市。今年4月住建部印發《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全面部署開展“城市雙修”工作。
《指導意見》中指出,加強規劃引導,根據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需要,抓緊修改完善城市總體規劃,編制老舊城區更新改造、生態保護和建設專章,確定總體空間格局和生態保護建設要求。編制生態修復專項規劃,加強與城市地下管線、綠地系統、水系統、海綿城市等專項規劃的統籌協調。推動開展以社區、街區為單元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做好用地調整和基礎設施。加強城市修補重點地區的城市設計,組織公共空間,協調景觀風貌。嚴格實施規劃,加強規劃實施監督,及時查處違法城鄉規劃的建設行為。
“城市雙修”涉及市政、園林、古建、加固改造、生態修復等眾多工程領域,這些領域都需要進行防水施工??梢哉f,這是繼海綿城市、綜合管廊之后工程項目的又一“藍?!?,而且隨著政策的不斷推進,項目眾多,防水產品市場空間將更為廣闊。
“后建筑時代”防水行業應大顯身手據統計,2016年前三季度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20%,依然處于2000 年以來的低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相比2015 年下半年有所提升。建筑業新簽訂單回暖主要源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提速,在專家看來,基礎建設投資提高也不是可持續的。新常態下,企業應將注意力轉向自主創新,跟蹤消費新動向,尋求建筑服務新的增長點。
“城市雙修”,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是對整個城市進行“翻修”。建筑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過程中,自然也需要進行適當的翻新和修整,這就為防水等行業提供了機遇。
“后建筑時代”,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動下,較之新建,房地產行業更多向“去庫存”方向發展。隨著新建建筑不斷減少,防水企業產品應用市場也在隨之縮小。企業若想取得持續發展,就必須要開拓新市場,抓住新機遇。既有建筑屋面翻新作為防水新市場,容量在不斷擴大。如今,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城市雙修”,更擴大了防水市場容量。
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防水產品消費結構的構成里,有80%左右的材料都用在既有建筑的翻新和維護上。而目前國內行業重點骨干企業95%的產品都應用于新建建筑市場。隨著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建筑市場也會有重大轉型。未來5~10年,新建建筑市場會明顯下降。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20億平方米的既有建筑屋面面積需要翻新。
我國的建筑在6~8年內必須要進行屋面翻新工作,否則將會影響建筑的防水、保溫、隔熱等功能,亦會對居民的居住質量產生影響。因翻新而產生的防水材料市場需求甚至有可能超過新建建筑的需求。
隨著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城市“雙修”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動,一大批企業將參與材料供應與施工,這就需要企業延長產業鏈,加入到規劃、設計、咨詢服務環節中來。這不僅擴展了防水產品的市場空間,而且有助于推進行業結構調整,完善企業服務功能。
“但既有建筑屋面翻新市場目前尚未引起足夠重視,政府并未建立完善的招投標、監理、審批和工程驗收制度,也無對應的施工標準和設計規范等要求。希望政府能將其納入監管范疇,像管理新建建筑市場那樣去管理翻新市場。因為這個市場關乎民生,需要政府、協會和企業等各方去共同培育、開發和規范?!敝袊ㄖ浪畢f會秘書長朱冬青在一次采訪中表示。
“修補”城市更需要好材料“城市雙修”就是要對城市的生態和社會環境進行徹底的修復,進而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治理“大城市”病。也就是說,在修復的過程中,應當采用節能環保企業制造的綠色優質產品。
但目前,防水行業擁有生產許可證的正規企業在行業內不足1/3,產能利用率更低于60%,市場被大量的假冒偽劣、“非標”產品所占據。工藝落后、節能環保不達標的中小企業和一些制假販假的企業蠶食著正規企業的生存空間和企業聲譽。
不僅如此,這樣的企業,采用質量等級較低的原材料,在生產過程中違規加入再生材料或其他添加劑,降低了防水材料的耐老化性能和長期耐久性能。這樣的防水材料加入到城市修復的工程中,恐怕不但起不到“修復”功能,反而會擴大滲漏的范圍,使得環境“越修越舊”。
此外,“城市雙修”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城市中的居民營造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一個市政設施、居民小區處處滲漏的城市顯然不能稱之為宜居,應盡快進行修補。而一個“有效”的防水工程,離不開標準規范的施工。否則,修補工作就是“拆東墻補西墻”。
然而,由于部分防水企業缺少經常性、制度性、專業性的上崗操作培訓,倉促上馬的情況較為普遍,使得施工人員技術水平參差不齊,不專業的人員施工,質量很難得到可靠保證。一些中標施工隊為了自己的利益,施工時偷工減料,粗放作業。這樣,“城市雙修”難以起到應有的效果。
因此,不論是政府,還是參與“城市雙修”的社會資本,在修復的過程中,較之產品價格的高低,更應當以材料的質量與性能、城市定位與未來作為考量的重點,選擇材料品質、廠家信譽和售后服務較好的企業,讓修復后的城市更加煥發生機與活力。
同樣地,作為防水材料的生產方甚至是施工方,防水企業更應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一方面,防水企業抵制“非標”產品,積極提升生產工藝和技術,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為“城市雙修”提供質量過硬的防水“外衣”;另一方面,也應加強施工人員技能培訓和施工管理等,提升修復工作的質量與水平。標簽: 防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