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底,國務院出臺《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面積中的比例從目前的不足5%上升至30%。從經濟發展全局看,發展裝配式建筑也有重要意義。
那么,我國要大力推廣的裝配式建筑還面臨哪些困難,應當如何解決呢?
困惑:技術有待完善
每平方米成本高出約100元—200元
在國際上,裝配式建筑被視為建造業的重大變革,早已被發達國家廣泛采用。但在我國,它的推廣卻非順風順水——其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至今仍不足5%,并且多運用在體育館等公共建筑中。
裝配式住宅為啥不受待見呢?
這其中,確實有技術不夠成熟的原因。
目前,我國已建成的鋼結構住宅的主體結構問題不大,但也表現出墻面開裂、板材拼接縫隙不均、隔音效果不佳、保溫隔熱效果差等缺點?!耙恍┙ㄖ嵤﹩挝蝗狈涷?,技術水平低下、管理不到位,造成工程質量還比不上傳統建筑?!鄙钲谑薪ㄔO科技促進中心主任岑巖舉例說,拆分方案不合理,會造成土建造價上升30%;構件吊裝時,各工種配合不好,輕則費時返工、重則會造成傷亡……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樂觀。
“技術問題可以通過反復試驗來完善?!?中國二十二冶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張會清表示,他們從2014年起,在滿足現有標準的基礎上進行鋼結構住宅的技術攻關,在今年年初已經攻克了防火、防腐、隔音等難題,“比起傳統建造的水平,裝配式建筑的水平只會更高?!?/p>
相較技術上的缺陷,成本因素對于裝配式建筑推廣的制約顯得更為明顯,也更亟待化解。
一般來說,在組裝階段,裝配式住宅在人力、工期、裝修等方面均可節約成本,唯獨在預制構件上成本更高?!邦A制混凝土結構與傳統現澆對比,按照預制率不同,每平方米的單價要增加100元—200元不等?!痹谥袊奔瘓F總工程師劉瑄看來,高出的部分在京滬等特大城市的建房成本中微不足道,但在唐山等大中城市的建筑業中卻是個不小的數目。
成本上的劣勢,很大程度上是由項目規模小造成的。像在生產預制混凝土構件時,模具成本占了很大一塊,工程量小了,它攤到每個構件中的成本勢必就會走高。
“在規模比較小時,裝配式建筑比常規方式略貴一些?!弊〗ú靠偣こ處熽愐嗣髡J為,當工程量達到一定規模、企業有規范科學有序的管理、有一支比較嫻熟的職工隊伍后,完全能夠降低成本。
出路:政策扶持將逐步化解成本難題,外界環境有待再優化
“規模小導致成本高,成本高又反過來限制規模擴大?!?中建科技武漢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衛國坦言,不讓裝配式住宅陷入發展“死循環”,還需政府伸手拉一把,“市場需求激活了,項目多了,成本難題就能迎刃而解,優勢也會更明顯,裝配式住宅才能更快走上良性軌道。否則,多數企業還會繼續觀望?!?/p>
正如陳衛國所言,從“惡性循環”到“良性軌道”,不可或缺的是政策外力。事實上,在國務院文件出臺之前,近年來已有不少省市出于環保、節能、推進建筑方式變革等目的出臺了激勵扶持政策。
有些是“硬杠杠”。比如上海市提出,從2016年起,外環線以內新建民用建筑應全部采用裝配式建筑、外環線以外超過50%;又如南京市在今年6月一次地塊出讓中,也對裝配式建筑面積的比例和建筑的預制裝配率提出明確要求。
有些則是“真金白銀”。在北京,滿足相關條件的住宅產業化項目可獲不超3%的規劃建筑面積獎勵。在上海,一定政策期限內,總建筑面積在3萬平方米以上的裝配式住宅項目,預制裝配率達到40%及以上的,每平方米可獲補貼100元,單個項目最高補貼1000萬元。
“《指導意見》的措施方向明確,我們期待政策能在各地早日落地!”張會清相信,隨著扶持力度的加大,裝配式建筑最早在明年便會有突飛猛進的發展。
類似的“煩惱”還有不少。
前幾年,就有鋼結構企業在做裝配式住宅時,脫離了現行建筑標準,導致建好之后也沒能驗收。此外,由于具備能力的企業在行業中屬于少數,其在話語權上也往往處于弱勢。有企業反映,“做不了裝配式的企業自然會千方百計勸開發商,‘放棄裝配式吧,費那事干啥!’”還有企業表示,裝配式住宅若能做到精裝修,比如統一安裝壁紙、飄窗、櫥柜等,完全能把結構件上高出的成本給“抹平”,但作為建筑行業的“闖入者”,還要在裝修行業分一杯羹,可謂難上加難。
標簽: 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