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福建
推進新福建綠色城市建設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要加快綠色城市建設。綠色城市建設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機遇,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截至2015年底,我省各主要城市,綠化覆蓋面積為72093公頃,公園面積11913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98平方米。九市一區環境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廈門、福州在全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分別居第2位、第6位。我省出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啟動萬里安全生態水系建設,12條主要河流水質保持為優,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6年9月30日,廈門市,泉州市,福州市晉安區、鼓樓區,泉州市豐澤區、鯉城區,晉江市,石獅市等,分別獲環境保護部國家生態市、縣、區稱號。 目前,我省綠色城市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諸如城市規劃不科學,規劃執行不嚴格,人均綠地面積偏低,內河及生態修復不持續,城市發展不平衡,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不夠強,沿海與內地不協調,山海、城鄉發展差距較大,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加大,節能減排面臨新挑戰,畜禽養殖污染尚未根本遏制,Ⅰ、Ⅱ類水質比重下降,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不夠完善,防災減災、防洪排澇、停車場所、地下管網等設施比較薄弱,城市交通擁堵、城市內澇、停車難等現象還未徹底根治,綠色城市建設還存在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等問題。結合我省省情實際,應從以下幾方面推進綠色城市建設。 強化綠色教育,提升生態自覺。綠色城市建設和發展,離不開人們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自覺。一要增強保護清新福建的生態自覺。二要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規范和生態道德觀念,正確處理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提高其對清新福建甚至美麗中國的感情認同、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三要在幫助人們獲得生態系統知識認知基礎上,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塑造美好的生態情感。同時,要讓該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形,踐行于行動。要充分發揮生態教育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所起的教化、示范、輻射作用,大力開展生態教育,從娃娃抓起,從全民抓起,從點滴抓起,從節約一度電、一張紙、一滴水等身邊小事抓起,讓生態保護責任意識和綠色生態發展理念成為人們的行動自覺。 強化綠色規劃,貫徹生態理念。綠色城市規劃應注重生態原則的整體滲入。首先,規劃要結合實際,融入自然。對接好《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福建生態主體功能區規劃等。做大做強福州、廈門、泉州三大中心城市,推進漳州、三明、莆田、南平、龍巖和寧德等區域中心城市發展,優化城市風貌,提升城市品位,強化綜合承載能力。有序推進縣城擴容提升,抓好不同類型的新型城鎮化試點,深化小城鎮改革發展。其次,規劃要傳承文脈,保護靈魂。圍繞“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注重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要編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規劃,落實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紫線管理要求。要加強對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地下文物埋藏區的保護。嚴格控制歷史文化街區及周邊保護地帶的建筑高度、體量、造型和色彩,保持城市的傳統風貌特色。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傳統村落保護,留住民俗風情,守住精神文化地標。第三,規劃要嚴格執行,強化監督。推廣“多規合一”,優化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規,依法管理、依法規劃,加強規劃實施監督,嚴格責任追究制度,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 強化綠色發展,注重低碳循環。推進協調發展。推進福莆寧、廈漳泉大都市區建設,加強區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協調銜接,促進城市功能配套和資源共享,遵循城市發展規律,按照城鄉統籌、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原則,以現有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各城市城鎮優勢互補、協同共生的綠色城市群。 首先,要落實節能減排。加快建設可再生能源體系,推動分布式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多元化、規?;瘧?,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根據各城市自身特點,選擇適當的能源,做出正確的能源結構安排,加大對新能源、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強化對資源的精細化管理和循環綜合利用。加大智慧城市技術的研發力度,使其成為節能減排的主要手段。實施綠色建筑行動計劃,完善綠色建筑標準及認證體系、擴大強制執行范圍,加快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大力發展綜合交通,優化街區路網結構,抓好地鐵、城市道路、公交場站、公共停車泊位、休閑慢道等建設,新建公共停車泊位,實施精細化交通管理,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合理控制機動車保有量,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改善步行、自行車出行條件,鼓勵公眾綠色低碳出行,在不降低居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溫室氣體排放改善居民的福利水平。建立健全環境資源成本價格機制,解決環境資源無價低價問題,讓市場解決環境資源的優化配置,引導綠色生活與消費。 其次,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吃干榨凈、物盡其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按“上游廢物變成下游原料”“過程耦合”和“資源共享”等關系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從關注交換價值轉向關注使用價值,形成“資源—產品—廢棄—再生資源”的集約型增長模式。充分發揮污、廢、垃圾等循環綜合利用,變廢為寶、重復利用、深度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強生產、流通和消費全過程管理,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貿易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大幅降低單位經濟中的資源消耗強度,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第三,建設海綿城市。加大地下綜合廊道建設力度,減少“拉鏈馬路”現象,建設雨污分流、雨水利用系統,建成能自然積存、自然滲透和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新建改造城區雨水管網、污水管網、燃氣管網、城市道路、供水管網。在城市擴張和舊城改造中,應盡可能多地保留胡同和特色民居,留下逛街、購物、娛樂、鍛煉等居民生活必需空間。 第四,重視研發創新。充分依托高校、科研機構,加大綠色城市建設發展方面的科技研發創新,結合我省省情實際,一方面要研發諸如綠色建筑節能技術、產業低碳技術、能源資源效能提升技術、新能源利用技術等硬技術,也要研發綠色城市發展規律與趨勢預測技術、城市空間布局與生態資源格局系統優化技術、綠色城市評價技術、發達國家綠色城市建設經驗等軟技術。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