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兩種
解讀:外保溫與內保溫兩種技術形式
近年來在建筑保溫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主要形成了外墻外保溫和外墻內保溫兩種技術形式。節能技術發展初期,內保溫技術為推動我國建筑節能技術迅速起步起到了應有的歷史作用。這是因為我國節能技術在當時還處于起步階段,外保溫技術還不太成熟,我國節能標準對圍護結構的保溫要求較低,且內保有一定的優點,如造價低、安裝方便等。但是從發展的角度看,隨著我國節能標準不斷提高,內保溫的做法已不適應新的形勢,且給建筑物帶來某些不利的影響,因此它只能是某些地區的過渡性做法。 一、外墻內保溫的基本情況 外墻內保溫是在墻體結構內側覆蓋一層保溫材料,通過黏結劑固定在墻體結構內側,之后再在保溫材料外側作保護層及飾面。外墻內保溫主要存在以下缺點: 1、保溫隔熱效果差,外墻平均傳熱系數高。 2、熱橋保溫處理困難,易出現結露現象。 3、占用室內使用面積。 4、不利于室內裝修,包括重物釘掛困難等。在安裝空調、電話及其他裝飾物等設施時尤其不便。 5、不利于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 6、保溫層易出現裂縫。由于晝夜和四季的更替,外墻受到的溫差大,直接影響到墻體內表面的應力變化,易引起內表面保溫層的開裂。 二、外墻外保溫的基本情況 隨著建筑節能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外墻外保溫技術逐漸成為建筑保溫節能形式的主流。外墻外保溫是在主體墻結構外側在黏接材料的作用下,固定一層保溫材料,并在保溫材料的外側用玻璃纖維網加強并涂刷粘結膠漿。外墻外保溫與內保溫相比,具有以下明顯優勢: 1、外保溫適用范圍更廣,技術含量更高。 外保溫既可用于新建工程,更適合舊建筑物的節能改造。外保溫技術對保溫材料的要求更高,配套要求更加齊全。它的推行將刺激我國節能材料的創新和發展。 2、外保溫保護主體結構,延長建筑物壽命。 采用外墻外保溫方式,由于建筑物圍護結構外側,緩沖了因溫度變化導致結構變形產生的應力,避免了雨、雪、凍、融、干、濕循環造成的結構破壞,減少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及水對混凝土的碳化以及導致鋼筋結構的銹蝕,減少了空氣中有害氣體和紫外線對維護結構的侵蝕。因此外保溫既可以減少維護結構的溫度應力,又對主體結構起保護作用,從而有效地提高了主體結構的耐久性,故比內保溫更科學合理。 3、外保溫基本消除了“熱橋”的現象,保溫性能更好。 一般建筑在內外墻交界部位、外墻圈梁、構造柱、框架梁、柱、門窗洞口等處普遍存在著“熱橋”。上述“熱橋”對內保溫而言幾乎難以避免。而外保溫既可防止“熱橋”部位產生結露,又可消除“熱橋”造成的附加熱損失。 4、外保溫減少了內、外墻面的裂縫。 目前凡采用內保溫技術的工程普遍面臨著內、外面層開裂的難題。其主要原因是外墻直接暴露在大氣中,溫度濕度不斷變化會產生變形應力,易導致強度較低的內保溫層以及外墻面層的開裂。此現象在高層建筑及東西朝向的建筑物上尤其明顯。 5、外保溫使墻體潮濕情況得到改善,有利于室溫穩定。 采用外保溫時,水汽在墻體內部不會發生冷凝現象,無須設置隔氣層。墻體由傳熱體變成蓄熱體,即墻體能吸收和釋放能量,有利于室內氣溫的穩定,可得到室內舒適的熱環境。另外墻體形不成露點差,徹底消滅了結露現象。 6、外保溫提高了墻體的防水功能和氣密性。 外保溫不僅能節約冬季采暖及夏季制冷的費用,還大大提高了墻體防雨水浸濕的功能。一般的加氣混凝土、混凝土空心砌塊等墻體,在砌筑灰縫和面磚粘貼不密實的情況下,其防水和氣密性較差。而采用外保溫,不但改善了外來水分造成墻體的潮濕,還大大改善了墻體的氣密性。 7、外保溫便于舊建筑進行節能改造。 十年以前建造的民用建筑一般都不滿足節能要求。因此對舊房進行節能改造,已提上議事日程。與內保溫相比,采用外保溫方式對舊房進行節能改造,其最大優點是無須臨時搬遷,基本不影響用戶的室內活動和正常生活。 8、外保溫可減少保溫材料的用量,增加了房屋的室內使用面積,且方便在室內裝修及墻面上懸掛、固定物件。 9、外保溫可以避免裝修時對保溫層的破壞,并具有明顯的綜合優勢。 不管是買新房還是買二房,消費者一般都需要按照自己喜好進行裝修,在裝修中內保溫層容易遭到破壞,外保溫則可以避免發生這種問題。另外在建筑工程進入裝修階段,內外墻可同時施工,工期短速度快,減少總投資預算,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減少長期維修費用。 分析對比后的結論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無論從機理上或從實際效果來看,外保溫明顯優于內保溫。在國外采用外保溫的建筑已有4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外保溫技術在我國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相繼建成了一批批新型的外保溫建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