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外墻保溫形式主要有內保溫、外保溫、混合保溫、自保溫。下面分別對幾種外墻保溫技術進行簡單介紹,比較各體系的優缺點。
一、內保溫技術
外墻內保溫技術是指,在外墻內表面使用預制保溫材料粘貼、拼接、抹面或直接做保溫砂漿層,以達到保溫目的。
【優點】內保溫在技術上較為簡單、施工方便(無需搭建腳手架),對建筑物外墻垂直度要求不高,具有施工進度快、造價相對較低等優點,在工程中也常被采用。
【缺點】結構熱橋的存在容易導致局部結露,從而造成墻面發霉、開裂。同時,由于外墻未做外保溫,受到晝夜室外溫差變化幅度較大的影響,熱脹冷縮現象特別明顯,在這種反復變化的應力作用下,內保溫體系始終處于不穩定的狀態,極易發生空鼓和開裂。
圖:外墻內保溫容易導致結露發霉
二、外保溫技術
外墻外保溫是指,在外墻外表面進行保溫的技術,通常由由保溫層、保護層和固定材料(膠粘劑、錨固件等)構成,因其可以減輕熱橋的影響,同時保護外墻不受過大的溫度變形應力,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保溫做法,也是國家大力倡導的保溫做法。
【優點】相對于外墻內保溫,外墻外保溫具有以下幾個優勢。
1、適用范圍廣。外保溫技術既可用于新建工程,又可用于舊房改造。在基本不影響室內活動和正常生活的情況下,就能組織施工,不需要臨時搬遷。
2、保護主體結構,延長建筑物壽命。采用外保溫技術,由于保溫層置于建筑物圍護結構外側,緩沖了因溫度變化導致結構變形產生的應力,避免了外界惡劣氣候條件對結構的破壞,減少了空氣中有害氣體和紫外線對圍護結構的侵蝕,使墻體產生裂縫、變形和破損的可能性減少,建筑物壽命延長。
3、可以有效消除熱橋的影響。對內保溫而言,在內外墻交界處、構造柱、框架梁、門窗洞口等部位,容易形成熱橋;外保溫既可以防止熱橋部位產生結露,又可以消除熱橋造成的熱損失。
4、有效避免墻體潮濕,進一步改善保溫性能。采用外保溫時,由于蒸汽滲透性高的主體結構材料處于保溫層的內側,一般不會發生冷凝現象,故無需設置隔汽層。通過提高結構層整個墻身的溫度以及干燥程度,進一步改善墻體的保溫性能。
5、有利于保持室溫穩定。外保溫墻體由于蓄熱能力較大的結構層在保溫層內側,當室內受到不穩定熱作用時,墻體結構層能夠吸收或釋放熱量,有利于保持室溫穩定。
【缺點】
1、對保溫系統要求嚴格。由于外保溫隔熱體系置于外墻外側,直接承受來自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對外保溫體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施工難度較大。施工流程工序繁多,要求嚴格,在溫差5℃以下、五級風以上及雨天不能施工,且要求有素質較好的施工隊伍和技術支持。
3、造價高。外保溫系統材料要求具有相容性匹配性的專用配套產品如界面劑、保溫材料、玻纖網或熱鍍鋅鋼絲網、抗裂砂漿、耐水膩子等性能要求高的達標產品。
圖:外保溫要求嚴格——某建筑外保溫被大風吹毀
三、內外混合保溫技術
內外混合保溫是指,在外保溫操作方便的部位采用外保溫,外保溫操作不便的部位采用內保溫(注意:混合保溫技術的內、外保溫是互補關系,而不是疊加關系)。
內外混合保溫從施工操作上看,能夠有效提高施工速度,對外墻內保溫不能保護到的熱橋部分進行了有效的保護,使建筑物處于保溫中。然而,外保溫作法使墻體主要受室溫影響,產生的溫差變形較??;內保溫作法使墻體主要受室外溫度影響,因而產生的溫差變形也就較大。
采用內外保溫結合的混合保溫方式,容易使外墻的不同部位產生不同速度和尺寸的變形,使結構處于更加不穩定狀態,經年溫差必將引起結構變形、產生裂縫,從而縮短建筑物的壽命。因此,內外混合保溫作法是不合理的,很少被采用。
四、自保溫技術
外墻自保溫是指,墻體自身的材料具有節能阻熱的功能,通過選擇合適的保溫材料和墻體厚度的調整即可達到節能保溫的目的,常見的自保溫材料有:蒸汽加壓混凝土、頁巖燒結空心砌塊、陶粒自保溫砌塊、泡沫混凝土砌塊、輕型鋼絲網架聚苯板等。
【優點】
外墻自保溫體系的優點是將圍護結構和保溫隔熱功能結合,無需附加其他保溫隔熱材料,能滿足建筑的節能標準,同時外墻自保溫體系的構造簡單、技術成熟、省工省料,與外墻其他保溫系統相比,無論從價格還是技術復雜程度上都有明顯的優勢,建筑全壽命周期內的維護成本費用更低。
圖:自保溫砌塊
【缺點】
雖然外墻自保溫體系具有許多優勢,但就像其它的新興技術一樣,在其廣泛應用之前都會存在一些細節問題,諸如自保溫體系的設計標準、施工規程以及新型的自保溫材料的開發和性能改進。
標簽: 外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