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鄉建設部、工信部聯合發布《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以來,各地政府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以滿足市場有效需求為目標,因地制宜發展綠色建材,取得了區域性、階段性成果,并涌現了一批典型經驗。
記者在剛剛結束的第四屆中國綠色建材產業合作論壇上獲悉:住房城鄉建設部、工信部聯合發布《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以來,各地政府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以滿足市場有效需求為目標,因地制宜發展綠色建材,取得了區域性、階段性成果,并涌現了一批典型經驗。
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周長益介紹,這些典型有:河南省人民政府組織承接綠色建材產業轉移,引導各市縣發展特色建材產業;成都市青白江區創新首個綠色建材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江蘇宿遷市連續多年舉辦綠色建材產業論壇,促進綠色建材產業與當地經濟社會共享協調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各地政府將綠色建材產業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力抓手,一方面,立足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在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上加強統籌,與現代制造業、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強化建材業與建筑業的協同聯動;另一方面,堅持有效供應和多層次、個性化、高品質需求相結合,圍繞創新驅動發展綠色建材,明確了推進綠色建材的10個行動和30項具體任務,獲得全社會的逐步認同,形成了發展綠色建材產業的巨大價值共識,尤其是在供給側呈現了以下幾大特點:
一是加快綠色化、智能化步伐,推動有效供應。綠色化是發展綠色建材的生命線,也是評價這一產業是否快速健康發展的唯一標準。去年以來,兩部委堅持截長補短、取長補短,著重將建材業的各類要素向綠色新型建材、無機非金屬材料、復合材料等短板領域聚集,引導優秀社會資本并實施差別化信貸政策,發布《建材工業鼓勵推廣應用的技術和產品目錄(2016-2017年)》,對高耗能、產能過剩的水泥、平板玻璃行業,嚴禁備案和新建新增產能項目,依據能耗水平對水泥行業實施差別化電價,利用經濟手段倒逼競爭乏力產能退出,同時大力推進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提高傳統建材業的現代化制造水平,在水泥、玻纖、基板玻璃和建筑陶瓷等行業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支持水泥行業開展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試點示范,拓展產業功能,逐步由膠凝材料生產向節能環保產業轉型。積極發揮建材產業獨特優勢,探索建筑垃圾、礦山尾礦等固體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利用途徑。制修訂產品標準,引導和約束大宗建材向新型、綠色建材升級換代,提高節能減排水平,使綠色建材的“綠”、“智”得到強有力的體現。
二是加快消費便利化步伐,滿足市場有效需求。綠色建材產業能否大面積、寬領域推廣,關鍵要看市場的接受度。據了解,兩部委陸續發布了《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管理辦法》、《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綠色建材評價技術導則(試行)》(第一版)等文件,尤其是今年5月,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共同召開綠色建材工作會,發布第一批綠色建材評價標識。標識的制定,不僅便于消費者選用綠色建材,也有利于產品生產流通過程的追溯,使消費者能放心、安心地使用綠色建材。
三是加快技術化、產業化步伐,滿足城市公共領域需要。綠色建材的價值就在于造福城市、利于百姓。專家認為,有部分項目給城市的綠色低碳可循環發展提供了范本:例如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窯每日協同處置300噸城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危險廢物和有毒土壤等示范項目;年處理150萬噸建筑垃圾等項目;利用農林廢棄物生產木塑材料技術和生物質建材,這些項目批量投放市場后,既實現了新產生的建筑垃圾的及時處置,也可將積存的建筑垃圾逐步資源化利用,置換出占用的土地,產生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四是加快聯盟化步伐,促進上下游聯動、共享發展成果。今年4月,工信部支持牽頭發起成立了中國綠色建材產業發展聯盟,初步構建了綠色建材產業鏈,消除制約綠色建材應用的瓶頸,通過上下游互動,加快綠色建材進入建筑市場和消費者家庭的進程。目前,科研院所、生產企業、設計單位、施工單位、中介組織、新聞媒體等已廣泛參與綠色建材產業,成為推廣應用綠色建材的重要力量,在促進上下游聯動、開展示范應用等方面已取得較好進展。
周長益表示,綠色建材與人們的住行息息相關,一方面,必須得到社會廣泛支持和共同參與,以人們對綠色建材產品的喜歡、滿意、愛用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全方位、多層次的引導,將其發展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抓手、大抓手,推廣示范一些在供給側、需求端的好經驗、好做法,使綠色建材的成果落地開花,綠遍全國。
標簽: 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