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之初曾提出“實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的建筑方針。時隔半個多世紀,于2016年2月21日正式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 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則提出了新的八字方針:適用、經濟、綠色、美觀。
“上述《意見》為我國今后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及建筑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毫無疑問,大規模推進建筑節能技術的實際應用,提高節能標準,根據不同地區氣候特點,集 成應用地源熱泵、水源熱泵、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技術,全面發展綠色節能建筑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要求相關開發企業在具體的地產開發實踐中多做研究, 多向當地傳統民居學習被動式綠色節能技術,在投身綠色建筑實踐過程中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建筑材料特性和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復制某 些綠色建筑技術或產品?!?月22日,在由廣東省江門(樓盤)市房地產行業協會主辦和廣東駿賢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開平碉樓文化與綠色住區發展研討會上,原 建設部副部長、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原會長宋春華的這番論述,引發與會代表對“綠色建筑該向傳統民居學習些什么”這一話題的高度關注。
因地制宜是綠色建筑的靈魂
從2013年國辦發1號文《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到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到2020年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達到50%”,再 到2015年1月1日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正式實施,我國政府層面推行綠色建筑的決心越來越強、力度越來越大。在進一步規范綠色建筑行業市場規則的同 時,更把綠色建筑行動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
在一系列國家政策的鼓勵下,綠色建筑越來越受社會各界關注,相關實踐也越來越多。住建部總工程師陳宜明透露,我國從2005年就開始推廣綠色建筑,截至 2015年,我國綠色建筑累計面積已達4.6億平方米,通過認定的綠色建筑項目3900多個,雖然在建筑總量中占比很低,但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機制。
“現實中,不少項目的設計只是簡單復制某些綠色建筑技術或產品,在宣傳上也是片面地將某項建筑技術或產品直接與綠色建筑概念相掛鉤,從而導致出現了部分項目的 標簽化、偽綠色傾向。尤其是一些項目開發建設者生搬硬套引進綠色建筑技術,反倒使建筑造價增高很多,并不實用?!币晃慌c會專家告訴記者,因地制宜始終是綠 色建筑的靈魂,真正的綠色建筑都應結合本土實際,從來都不具備大規模、一刀切復制的可能性。
針對這一點,廣東駿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馮錦麟深表認同。在長期致力于綠色康居示范小區和綠色建筑開發建設實踐過程中,緊緊圍繞廣東省開平市本土氣候以及居 民特有的生活方式特點,馮錦麟和他的團隊就“駿賢居”項目的規劃設計方案,進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并不斷通過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等多種形式廣泛征求社會各 方的意見和建議。
“ ‘駿賢居’項目原本通過了‘國家康居示范工程’的方案評審,但在方案落地過程中,我們發現其中一些標準并不符合當地實際條件和居民的生活習性,為建設能夠 充分滿足當地居民生活需要的綠色建筑和康居小區,這才多次修改規劃設計方案?!?馮錦麟表示,不光是綠色建筑實踐需要因地制宜,其他很多有關地產開發的前沿理念在落地過程中都得講究因地制宜原則,一旦照本宣科、盲目復制,結果必然適得 其反。
多向傳統民居學習綠色技術
事實的確如此,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知名專家學者也一致強調,眼下正在大力推廣的綠色建筑,切忌為了綠色而綠色,不顧具體實際,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筑應該是被動式的,即盡量采用自然通風,必要時可適當應用一些現代綠色技術,但千萬不要刻意去套用。
“其 實在如何科學合理運用綠色技術問題上,各地的傳統民居早就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以開平為例,早在2007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碉樓跟古村落,在如何 實現建筑的綠色舒適節能上就給了我們很多啟發?!?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住宅工程指導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建設科技集團原副總裁張軍表示。
碉樓跟古村落究竟有哪些綠色技術能給我們以啟發?為一探究竟,在馮錦麟的建議下,記者跟隨專家先后兩次分別深入開平碉樓跟古村落、駿賢居項目進行實地調研,試圖通過同時走訪當地的傳統民居和現代建筑,在新舊對比中找到綠色建筑如何精準落地的些許路徑。
在位于開平市塘口鎮的自力村碉樓群和百合鎮的馬降龍碉樓群,本報記者看到了由當地華僑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的數十座風格各異、造型精美、內涵 豐富的碉樓及傳統民居。它們不僅將中國傳統鄉村建筑文化與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在建造上更充分考慮了當地的氣候條件、本地建筑材料和居民特有 的生活方式。盡管夏季南方的天氣十分悶熱,但當我們走進這些碉樓跟傳統民居時,盡管里面沒有配置空調等現代化調溫設備,但依舊可以讓人感受到由陣陣流動的 空氣所帶來的舒暢。
“我們之所以在碉樓和傳統民居里感到涼快,就是因為之前的工匠們在建造房屋時懂得充分采用被動式節能技術,通過合理科學的設計手段保證了建筑內部的自然通風, 包括自然采光等事關綠色建筑技術的多個方面,在我國傳統民居的建設上其實早有探究?!敝袊辈煸O計大師、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顧問總建筑師趙冠謙分析表 示。
相比這些傳統民居里的綠色節能實踐,工業化時代的現代建筑在生產過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地域性、當地資源可獲得性,以及氣候、文化等特征,幾乎是千篇一律去大規 模復制某類綠色建筑產品或技術。對此,原建設部勘察設計司副司長、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竇以德建議相關從事綠色建筑實踐的開發企業,應進一步深入研究當地 傳統民居里的綠色元素,從這些傳統營造工法中汲取技術營養,并把它們合理反璞到綠色建筑實踐中來。
住房城鄉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原副總工程師、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住宅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孫克放也表示,綠色建筑建立在建筑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基礎之上,在 從事具體實踐過程中,要多從傳統民居中取經,堅持以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基本原則,同時還需充分結合考慮當地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生活方式、 建筑法則和適宜的技術等多種因素。
標簽: 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