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同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合作,成功研發了現澆混凝土外墻外保溫技術,該技術于1989年通過建設部科技成果鑒定,填補了國內外墻外保溫市場的空白。之后,一直從事外墻外保溫的推廣應用工作。
1987年,研發了用于建筑物圍護結構的輕型板材――鋼絲網架聚苯乙烯夾芯板,該項技術獲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獎。
1990年,在北京市建委的大力支持下,通過把廢舊聚苯乙烯制品破碎成顆粒,加入發泡水泥和高分子乳液,制成一種可用于外墻內、外保溫的新型保溫板。1993年,該項技術通過北京市建委、規委、科委和計委等單位聯合組織的技術論證。
1997年,成功研發了粉煤灰水泥發泡保溫板,此板可用于網架結構、屋面和墻體保溫。2000年,該項技術通過鑒定。
1980年,建設部成立建筑物能耗調研小組,正式啟動我國建筑節能的研究和推廣工作。在大量調查研究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建設部于1986年頒布了我國第一個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程》(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4-86,明確規定了建筑節能須達到的標準要求和實施辦法。
1985年,原冶金部建筑研究總院和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合作成立課題組,共同開展外墻外保溫方面的科研工作。課題組先后在北京、山東等地做了示范工程,特別是在山東省威海市威海衛大廈(樓高17層)采用現澆混凝土外墻外保溫技術工藝,被譽為國內第一個高層建筑外墻外保溫工程。該工程首次提出并兌現了外墻外保溫工程保證15年的質量承諾。
事實上,在推廣外墻外保溫技術產品的前期,由于人們對外墻外保溫的認識不夠深入,設計人員對外墻外保溫系統的新材料、新構造、新體系不夠了解,甚至個別領導對采用有機材料做外墻外保溫能否經受住時間考驗都持觀望態度,致使外墻外保溫在推廣過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阻力。當時,在北京市場上推廣的墻體保溫系統主要是外墻內保溫做法,保溫產品用量比較大的是石膏板和聚苯乙烯保溫復合板。由于這些產品存在品質特性不高、吸濕性大、干縮變形、表面強度柔韌性低、易開裂等缺點,尤其是采用石膏板做法時,石膏板黏接劑在受潮后黏接強度太低,出現板材脫開現象,住戶反映強烈。
為了尋求一種適合外墻內、外保溫的材料,原冶金部建筑研究總院在總結纖維增強聚苯乙烯外保溫工藝做法的基礎上,將廢舊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破碎后的聚苯顆粒用做粗骨料,用水泥做黏接劑、高分子乳液改善性能、發泡劑降低容重,經攪拌后在工廠預制成水泥聚苯保溫板。經檢測,此類水泥聚苯保溫板容重為250~320K/m3,抗壓強度是0.3Mpa,導熱系數為0.05~0.09W/(m?k),耐火等級為B1級,適用于外墻內、外保溫和屋面保溫。在各類外墻外保溫系統應用中,聚合物砂漿是其中最關鍵的材料之一。談及聚合物砂漿在國內的應用,就離不開乳液類產品。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北京東方化工廠引進丙烯酸酯乳液生產線,生產用于建筑涂料的丙烯酸酯乳液。80年代中期,原北京有機化工廠引進VAE乳液生產技術,并且同原冶金部建筑研究總院簽訂了VAE乳液用于建筑領域的科研協議。原冶金部建筑研究總院的科研人員首次將VAE乳液改性砂漿用于外墻外保溫系統,成功地開發了外墻外保溫用聚合物砂漿(抹面砂漿)、黏接劑、增強玻纖網布和用于普通抹灰的界面處理劑,以及裝飾性的厚涂料(裝飾砂漿)等產品。
1991年,原冶金部建筑研究總院同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再次合作,承擔北京市建委《水泥聚苯保溫板的研制與應用》的課題任務。經過大量工程實踐,各項技術性能和經濟指標都達到了工程使用要求。1992年10月,北京市建委組織建筑管理、監督、設計、施工和開發等單位,檢查了9個采用水泥聚苯板的住宅小區的節能情況,最終肯定了水泥聚苯板的應用效果和推廣價值。該板不僅在北京得到了廣泛應用,隨后擴展到南至深圳、北到齊齊哈爾、西到烏魯木齊、東到淄博等地。該板的研發不僅對屋面保溫和墻體保溫的節能作出了積極貢獻,而且在廢舊聚苯板的回收和利用上也發揮了巨大作用。自從水泥聚苯保溫板面市后,各聚苯板生產企業多年來堆積如山的廢舊聚苯板成為搶手貨,價格也隨之飆升。
隨著全國建筑節能的快速發展,建設部于1996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建筑節能工作會議。會議明確指出,要加快外墻外保溫的推廣,并解決好外墻外保溫存在的配套技術問題,同時要加強國際間的技術交流
標簽: 好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