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幾點
對建筑透明部分節能的幾點看法
來源:中國幕墻網 玻璃幕墻、外門窗、采光頂是建筑外圍護結構中必不可少的、與自然環境有最密切聯系的建筑物外皮的透明部分。作為建筑物內外可交互的物理界面,在討論建筑整體節能的影響和作用時是無法忽略和回避的。 全社會總能耗中比重最大的為建筑能耗,建筑能耗中夏季得熱和冬季散熱所造成的能耗所占比例最大,對此影響最大的是建筑物外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而外圍護結構中因為承擔許多功能而最難以控制的是其透明部分的熱工性。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政策的導向,節能已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在執行節能政策和推進節能技術的過程中也要盡量避免認識上的偏差和市場化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偏差。自2000年建設部施行《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以來已經5年了。從推行居住建筑節能門窗的實踐來看,成績是無疑的,但是對于存在的問題和教訓應引起充分的重視。 用科學的觀點指導節能技術和產品 提供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空間是我們的目標。這是基于“一個可持續思考的操作事項是建材、建筑物、都市區域的尺度大小并考慮其中的機能性、經濟性、社會文化和生態因素?!瓰檫_到可持續建筑環境必須反映出不同區域性的狀態和重點以及建構不同的模型去執行?!薄吧鐓^與群體活動與環境相調和達到平衡狀態,其內容必須涵蓋健康、節約、生態循環以及場所微環境四大項目,并強調運用低科技自然手法為主的建造方式?!? 即使從達到上述目標的階段性過程看,也不應將節能視為唯一和最終的目的。而從近幾年市場對政府節能的響應看,對節能技術和產品的理解過于狹隘。 圍護結構的節能是對于建筑周邊的自然環境,如光線、溫度、風壓、氣候狀況等充分分析和了解的基礎上,針對建筑本身的朝向、高度、室內功能等特點,通過有效地系統技術和產品對室內環境起到適應和調整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綜合多種因素考慮,需要處理多種關系,諸如隔熱和得熱、采光和遮陽、通風和熱交換的關系,處理好氣密性、水密性和傳熱、隔聲的關系等等。這個過程不應僅僅依據于單一的狀態指標,如K值就能夠說明和解決的。也不是簡單的將一些技術累加或附加就能夠實現的,如節能和智能化的關系,節能和“低科技自然手法”的關系等等。 節能技術和產品的進步與創新 我們面臨的遠非傳統住宅,可持續發展、生態、綠色、健康的概念已被社會所接受或正在接受,從居住空間、空氣、采光、隔聲、隔熱、水、綠化等包括環境、社區、人文等因素都成為市場的需求。建筑本身的技術進步和創新已不是理想和向往,而是一種現實的必需。 由于多種原因,自2000年始歐洲的穿條式隔熱型材技術進入國內,由引入穿條設備開始延伸到節點系統、進而隔熱條、五金配件、組角膠等等,由于技術系統化的原因,我們幾乎是完全被動的接受了引進技術和相關產品。目前國內80%%的加工中心和隔熱鋁型材合成設備是由歐洲引進的,幕墻和門窗的節能技術是歐洲系統的翻版。如何引進和消化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產品關系到如何形成國內自己的系統技術和系統產品,關系到如何建立適應我國特點的獨立的知識產權技術體系。 建筑節能與建筑的地域化特點關系十分密切,不能夠機械地完全照搬。以北京為例,即使同樣的緯度全年溫差要高于其它國家,每年季節性的沙塵構成了無法回避的氣候特點,怎么可以完全照搬歐洲的雙層幕墻、呼吸幕墻等技術呢?由于缺少技術支持,目前一些正在編制的標準有可能成為國外產品的廣告。幾年的實踐證明,完全和機械地照搬國外技術必將付出相應的代價。 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一定程度上也對節能技術帶來了較高的要求和壓力。2000年北京市建委根據《北京市“九五”住宅建設標準》建筑外窗部分補充規定,特地制定了《提高建筑門窗使用功能的若干技術要求》,上述文件明確規定了:“各類住宅建筑外窗傳熱系數不大于即≤3.5W/m2K”。2004年5月又頒布執行了北京市地方標準《居住建筑門窗技術規范》,同年7月頒布執行了《北京地區居住建筑節能標準》,規定將住宅建筑外窗傳熱系數提高到不大于即≤2.8W/m2K。僅僅4年,建筑外窗的傳熱系數提高了20%%。而德國1952年建筑外窗傳熱系數是3.5W/m2K,25年后的1977年才提高到2.8W/m2K。相比之下我們的發展速度不可謂不快,但在短短的4年里我們的產品技術是否滿足新的指標要求?技術及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又如何保證呢?